一位年輕人的自白:我,已經畢業半年,至今仍找不到工作,走進地下街,看著一排排的算命師,沒想到有一位師父,對我招了手,我一臉疑惑地走向他,他一開口,便問,看我面相,是不是工作不順利?我心想好準…
而國外也出現了這樣的算命師,甚至更神,連你的銀行帳號、和你上個月的消費金額都一清二楚,到底在搞甚麼鬼呢?快來看看!
到底想要傳達甚麼呢?
原來,是比利時金融機構Febelfin搞的鬼,透過裝神弄鬼的算命師,口中一一說出,你不為人知的個人資料,就在連你的銀行帳號密碼都說出來,疑惑達到最高點時,波的一聲,戳破你的疑惑,拉下的布幕,揭開幕後電腦團隊,如何利用你的臉書、網站或帳戶資料,把你摸透!
Febelfin想提醒你,要注意網路金融安全,最後,更順勢介紹了公司的金融安全商品。
你以為這樣就夠可怕了嗎?
比利時金融機構Febelfin除了得到你的資料,還要奪走你的人生!
算命加強版,越來越過火啦!
沒想到變臉真的存在,Febelfin在臉書隨機挑選一位在35歲的Tom,除了摸透他的日常生活和帳戶資料外,甚至直接Tom幫和老朋友打招呼,去PUB發臉書動態,訂了一把豎琴,就在Tom本人疑惑時,仿冒者好囂張的在開車經過,和他揮手,Tom傻眼了!緊張的說要報警!
並在片尾提醒大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透露出Febelfin金融機構當然是安全第一選擇。
你也想試試看被看透的感覺嗎?I Dare You!
同時介紹個提醒你重視個人資料保密的網站,讓你動手玩玩看XDD
超過1300萬人點讚的互動式網站,類似德州電鋸殺人魔情節,登入臉書後撥放的影片,讓你體驗資料全都露的快感!
http://www.takethislollipop.com/
台灣的實境秀廣告
這是最近強力放送,濕式衛生紙的廣告,運用類似的實境秀邏輯,效果如何呢?
一樣是實境秀廣告,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同的反應呢?
1.引起共鳴度不夠
多數消費者認為擦屁股和洗車關聯性其實不大,這樣便沒辦法引起對於產品的認同。一個不能消費者共鳴的廣告,就失去了廣告行銷的功能。
2. 真實性不足
在網路上,這個廣告引起部分民眾,對於攝影機偷拍真實性的懷疑,一個不吸引人的廣告無法行銷產品,一個引起消費者負面情緒的廣告,更可能傷害了公司形象。
3.強迫推銷產品的意味
比利時金融機構Febelfin的前兩個廣告,主要在提醒顧客,小心個人資料在網路上的暴露,和網路金融的使用,並只在最後秀出Febelfin標誌,沒有推銷任何產品;但第三個廣告,主要訴求卻帶給消費者強迫推銷的感覺,未引起消費者的對產品的認同感。
所以實境秀,是廣告行銷的好工具,但小心不要弄巧成拙,整個腳本的出發點要為「顧客的利益」著想,而不是一眼就被看穿,這部廣告,是為了推銷你的新產品而製作的,如此,會造成消費者心想:
這對我有甚麼好處,我為什麼一定要聽你的推銷,買你的產品?
而要讓消費者看了廣告後有某種共鳴:
沒錯!看來我要好好小心網路資料的使用了!
對耶!這個產品和服務對我的生活好有幫助喔!
你可能會心想,這不是常識嗎?但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麼容易做到。
能做到這樣,你的行銷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