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針線為筆墨,用腳踩出千萬字──走入手工電繡職人的書法人生

dynacomwaretaiwan

「20232某某某給我下來!」牆下守株待兔的教官總是能夠準確喊出遲到翻牆的學生身分,因為那些「標記」就刺在他們的胸口。繡學號,幾乎是每位台灣學子共同的青春回憶,每到開學季,家長們的頭等大事,就是趕在註冊之前尋覓繡學號的店家,把自家孩子那一大疊制服上的學號給繡好。曾經手工繡學號行業興盛一時,然而,隨著少子化問題與電腦繡字的興起,這一行逐漸沒落。如今從業人口稀少,還堅持這門手工技藝的,大多都是已累積數十年功夫的老師傅,他們隱身在市井之中,就像以針線為媒材的書法家,日日夜夜踩著電繡車,刺出文字的一筆一畫。今天的字型故事,將帶你走入傳統街巷,尋訪碩果僅存的手工電繡職人,回味那些青春年少的記憶。

歷史聚落中的老字號 兩代傳承的手工技藝

走入台北市大同區的大龍峒聚落,錯落著保安宮、孔廟、四十四坎街等歷史古跡……這裡述說了一段台北的發展歷史,而至今仍沒有高樓大廈遮擋的大龍峒,就像鎖住了舊日時光,每一個角落都有著悠久的故事。「王老師繡學號」的招牌,就隱藏在大龍市場的巷道裡,與這個歷史聚落一般,溫柔而堅定地,持續存在著。
20190430 DSCF3971
「現在會手工電繡技術的人越來越少,跟我們同年齡以上的,大部分退休的都是因為視力不行了。年輕人如果對這個行業有興趣,可能就是去學電腦繡。」受訪的是王先生,繡字的是王老師,她專注於手上工作,無暇分神,但王老師不但不姓王,也不是老師,她姓江。我們忍不住好奇問道:「所以,到底哪位是王老師?」王先生呵呵大笑,原來「王老師」的名稱是從父親王爸爸開始的,王爸爸擅長書法,並將書法美學注入手工電繡技藝,一直繡到80多歲。但他的本行其實是教育,在學校當了40多年的老師,附近人人稱呼他王老師,於是乾脆直接拿來當做自家店舖的名字。當時這一帶居民要繡學號、買成衣,都是說:「去王老師家!」久而久之,承繼了這爿店的夫妻倆,也都成了王老師。不過,真正傳承了王爸爸手工電繡技藝的,卻是江阿姨。


 

 


 

一方面是興趣使然,一方面為了分擔家計,婚後江阿姨便跟著王爸爸學習手工電繡,起初字體大小、空間、筆畫抓不準,繡得不好看,就會被要求重繡。「因為是從書法的眼光進入,對字體美感的要求很大,我父親是受日本教育的,很嚴厲,每次他罵我太太,我看她那個眼淚就要掉下來。」所幸江阿姨頗具慧根,又努力肯學,再加上自己琢磨研究,慢慢也就出師了。如今,江阿姨負責繡字,王先生負責畫格子、剪線、核對名字,給最後一哩路畫上完美句點,兩人合作無間,展現了夫妻長年間互相扶持的默契。
20190430 DSCF3791
20190430 DSCF3800

一筆一畫的美學堅持,讓文字撩動人心

那些繡線形成的文字,骨架均衡、大小穩定、留白空間恰到好處,彷彿都經過計算安排,但其實繡字的前置作業非常簡單,只要確定文字內容、要什麼顏色、大小如何、位置在哪裡即可,不需製板或打稿,真功夫全在當下那一刻。王先生說,這些都要求經驗跟技術,要達致完美別無訣竅,惟有勤加練習,控制速度,字體不能馬虎,一筆一畫都要繡出來。

電繡車的針頭極速抽動,配合江阿姨腳踩手移的動作,頃刻間就形成一排工整美麗的文字,讓手寫也未必能寫得那麼漂亮的我們嘆為觀止。江阿姨那流暢自如且帶有個性,就如同寫書法時毛筆提按、轉折的動作,使得一筆一畫都有著電腦繡字無法展現的生命力。雖然為了溝通表達,她所使用的字體一般也是華人圈熟悉的「標楷體」,但江阿姨繡出來的手工標楷,筆畫的粗細之間、相同筆畫的起筆與收筆之形貌,都有著些微變化,宛如人抑揚起伏的呼吸,每一件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這就是王老師們依然堅持手工的理由──即使現在電腦繡字有多快速便利,但手工繡出來的文字卻是活生生的,有溫度,有感情。「反正,繡字是種藝術。」王先生篤定地說,「這些字要能夠撩到我們的心。」

四十多年下來,江阿姨繡過的字琳瑯滿目,曾經有顧客委託繡99個愛,以作為別出心裁的情人節禮物,在這件工作裡,江阿姨的講究與追求,就是如何用繡線將那份厚重的「愛」意傳達出來。因此,若要說到王老師們對技藝的堅持之處,其實一點也不複雜,那就是──繡得好看,讓自己喜歡,讓顧客滿意。
20190430 DSCF3905

把艱辛化為服務社會的快樂滿意

手工繡學號產業本來以學生為主要客群,但由於少子化的衝擊,學生數量銳減,而傳統手工藝又逐漸被電腦取代,讓現在的手工電繡師傅很難仰賴繡學號生存,也需要修改衣服,或是接團體的生意。王先生歷數他們的顧客需求,還包括公司行號、客運司機、汽車維修廠員工、游泳救生員的制服、宗廟令旗、競選背心、團體帽子等,林林總總,有時也有特殊需求的散客。「一開始我們也不會用FB嘛,後來有客人來,看到她怎麼可以繡得這麼快又這麼美,就拍了影片PO上去,傳來傳去就慢慢傳開來了。」王先生謙虛地說,「因為比別人家便宜,繡得也還可以啦,不敢說很漂亮,生意就也沒有斷過。」

學生少了,再加上個資安全問題與去威權化呼聲,現在多數學校不繡班級、姓名,只繡學號,有些甚至連學號都不繡,變得簡單許多。但團體的生意一次都是上百件,現今這一行人丁稀少,導致他們經常被交貨期限追著跑。「王老師繡學號」除了過年的四、五天,其餘時間全年無休,經常清晨五、六點就開店,直到九點多還燈火通明。「有時工作量多,一天睡眠都不到四小時。她對自己要求又很高,工作沒做完就緊張得睡不著覺,只好爬起來繼續做。」

不僅工時長,這一行還有點危險性,即便高度專注,一筆一畫都不能分神,依然經常被針刺到。「有時候針就會斷在肉裡面,她就閉著眼睛叫我拔,我爸爸那時候是用機械潤滑油滴下去,就不會痛了。」當然長時間久坐、過度用眼,視力衰退與腳痛也往往是伴隨而來無法避免的職業病。

縱然諸多艱難困苦,王老師繡學號還是屹立不搖,堅持著這60多年的老字號,其理由說來再簡單不過,做起來卻並不容易:「每天在工作裡感到快樂滿意,就可以一直做下去了。」王先生說,雖然原物料上漲,價格早就不敷成本,但能擁有這個技術很難得,可以用來服務學子和有需要的人。能讓客人喜歡,收到滿意的回饋與讚賞,就是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於是,「王老師」繼續在傳統的街巷中踩著電繡車的踏板,以一種老式的溫情支撐這即將失傳的技藝。他們以針線為筆墨,細細密密,將溫度與情感刺入文字之中,為他人的名字賦予生命,也刺出他們自己漫長的書法人生。

20190430 DSCF3886
20190430 DSCF3959
20190430 DSCF4001
*本篇字型故事感謝王老師夫婦熱情受訪。

【原文出處】

華康字型官網-字體與文化

以針線為筆墨,用腳踩出千萬字──走入手工電繡職人的書法人生

http://bit.ly/2XShMvV

【華康字型官方網站】
https://www.dynacw.com.tw


 

 


 

Share This Articl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