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köllner 舊的品牌形象
Neuköllner 歌劇院由作曲家和教堂音樂家 Winifred Radeke 於 1977 年在德國柏林創立,雖然名義上是歌劇院,但它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
Neuköllner 涵蓋了從從輕歌劇到音樂劇、喜劇到肥皂劇的所有內容,所有這些都帶有指標性的幽默和創造力。
自 1988 年至今,劇院每年最多上演 10-12 場演出,並且還在不斷地更新和推出新的劇目。隨著時代的發展,劇院的品牌形象也需要改變以使其更接近觀眾,特別突出音樂和劇院的多樣性,在普及其戲劇藝術視野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劇院與柏林設計公司 Smith 緊密合作,從視覺、理念、定位等多個方面入手,為劇院重新訂製了一套個性鮮明的視覺系統。
舊LOGO沒有什麼特別讓人記住的特徵,並且與劇院描述的定位和多樣化的戲劇節目來說有點乏味和過於傳統。新LOGO更加俏皮和靈活,引入了一個可以向任何方向擠壓和拉伸的圓圈,以適應它所處的不同佈局。



新LOGO的三種組合形式
圓圈的兩側各有一個大而醒目的「N」和一個「K」字,以使大大的O字母看起來像正在張大嘴巴歌唱。在數位環境中,NK下方大大的O字母會基於中心水平軸旋轉,在視覺上產生不斷張開嘴巴唱歌的感覺。
這個創意其實和2019年瑞典設計與裝飾藝術博物館(Röhsska museem)的新LOGO概念十分相似,都用O字母來表示一種表情的變化。
Neuköllner 的字標在排版中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圖標配對使用。另外,基於圖標形成的「NKO」速記符號可以在網站、社群媒體等平臺上作為頭像使用,從而確保吸引力和記憶力。
歌劇院里必定有歌唱,但歌劇院的LOGO不一定都會唱歌。
我們上面說到的瑞典哥德堡設計與裝飾藝術博物館 Röhsska museem 雖然不是歌劇院,也不以音樂或歌唱為主,但它的視覺形象同樣是一個有著豐富表情的大嘴巴符號。
2019年,Röhsska 博物館啟用新設計的LOGO,他們把名字中特別的「Ö」字母提取出來,演變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擬人化形象。
和歌劇院不同的是,博物館的「Ö」字表情會根據空間的大小來自動調整比例。而且,「Ö」在整個縮小或者放大的時候,並不是保持長寬比例,而是基於不同的尺寸空間將字母一並拉,直至充滿整個框架。
原文連結:https://www.logonews.cn/neukollner-new-logo.html